外媒:中国需求放缓令美国煤炭业雪上加霜 —— 文章正文2015-12-04
参考消息网7月14日报道 外媒称,就像最近一篇新闻标题所写的,美国煤炭行业在最高法院获得了胜利。最高院以5票赞成、4票反对的结果做出了如下裁决:美国环境保护署在颁布发电厂的排放规定时,必须考虑合规成本。该院将汞和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Mercury and Air Toxics Standards)发回美国环保署,要求其证明该标准具有净经济效益。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4日报道称,不管这会在短期内让煤炭开采企业多么欢欣鼓舞,要将该行业大多数企业从日益逼近的财务灾难中拯救出来或已为时过晚。煤炭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价格反弹了一天,继而又退回到低迷状态。
报道称,美国煤炭年产能超过5亿吨,大多数产能由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所有。Arch Coal(煤炭产能超过1.3亿吨)无担保债券的价格是票面价值的14%至15%,Peabody Coal(产能约为2亿吨)2018年到期的债券价格为票面价值的48%。
即使在油气价格暴跌之后,很多拥有大规模储量和负现金流的油气勘探和生产企业也能筹集新的股本并为债务再融资,而煤炭行业几乎没有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报道称,这不是说燃煤发电将很快消失。尽管环境保护活动人士、美国环保署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在奥巴马政府里的支持者做出了最大努力,在未来10年里燃煤发电仍将占到美国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然而,公用事业企业和商业发电厂将从新的矿场所有者那里购买煤炭,现有的煤矿企业将破产。
煤矿开采行业的死亡之旅将由两个与环保主义毫不相干的因素驱动:天然气价格下跌,以及中国钢铁生产泡沫缩小。
报道称,美国天然气勘探和生产行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降低了原本成本极其高昂的页岩和致密砂的直接开发成本。该行业利用廉价资金填补其资产负债表缺口而得以做到这一点,因为该行业拥有储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自然资产。
另一方面,煤炭行业拥有已知的储量。煤矿企业近些年的增长,源于中国发电厂和钢铁厂对煤炭源源不断的需求。美国大型煤炭生产商相信中国梦,因此很多企业借入大量资金扩大冶金煤产能来满足中国巨龙的需求。然而这条龙对如何拉动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想法,而进口更多煤炭并非其中之一。 于是美国生产商面临更多的过剩煤炭、更多的债务负担以及比之前更让人泄气的价格和资金流问题。
最后,即便是最高效的美国矿商也需要价格保持在每百万英热单位3美元才能存活下来,效率最低的矿商则需要4.50美元以上或者5美元。
报道称,这就是当前的财务现实。此外,煤炭行业人士对于华盛顿周围胡子稀疏的环境活动人士的想法感到极其愤慨。环保人士与美国环保署的合作在基于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Clean Air Act)的反煤炭规定方面进展的相当成功。正如一位煤炭公用事业企业的律师所言:即便汞和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被推翻(可能性非常小),但它已造成损害,公用事业行业已制定了相应计划。
然而,又一场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规模的战役即将拉开:围绕奥巴马政府的《清洁电力计划》(Clean Power Plan)将与其对簿公堂,并展开立法之争。这些规定将于8月公布,美国环保署估计,这些规定将再导致4.9万兆瓦的燃煤发电产能被关闭。
报道称,尽管煤矿商面临财务困境,但未来几年,它们也将拿出充足的资金打官司并举行公开活动,抗议该计划。另一方面,一些对手力量强大,不仅包括美国环保署,还有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等组织的诉讼律师。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气候和清洁空气计划负责人兼高级律师戴维多尼格(David Doniger)认为,美国环保署在汞和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方面所遭受的挫折只是暂时的,《清洁电力计划》不会受到这一先例的影响。他担心的是下届总统可能由共和党人出任,同时参众两院也可能由共和党把持。如果下届总统否认气候变化,或者至少反对就气候变化采取措施,同时美国国会一直由共和党人主导,那么他们可能会撤销《清洁电力计划》。
报道称,关于哪个政党入主白宫的重要性,他的对手们往往与他意见一致。他们将利用诉讼延缓或阻止《清洁电力计划》生效实施。这可能被视为一种缓兵之计,以待共和党人登上总统之座。
报道认为,数亿吨煤炭和4.9万兆瓦代表着不少数目的钱,可以预见,煤炭行业的破产管理者将为此而战。
【延伸阅读】天然气在美国成为替代煤炭的重要力量
新华网纽约4月25日电(记者黄继汇)近年来,美国页岩气开采蓬勃发展,天然气价格长期维持在低位。由于清洁环保,以及价格优势,天然气在美国正成为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重要力量。
替代煤炭效应明显
美国能源信息局23日发布报告说,过去20年里,天然气在美国成为替代煤炭发电的重要力量。从1990年到2011年,天然气发电站占新增发电产能的77%。2009年后,由于天然气价格低迷,用天然气发电的电厂大增,特别是在美国东南地区。2012年天然气价格极其低迷时,美国各地都广泛出现了更换设备、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发电的做法。
美国能源信息局预计,天然气在美国的发电比例将从2011年的24%提高到2040年的30%。煤炭占美国的发电比例则从2003年的51%下滑到2011年的42%,预计2040年将降至35%。
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的美国天然气期货价格在去年4月创下历史性低点——每百万英热单位1.90美元,此后逐渐回升,目前在每百万英热单位4美元以上。
美国能源信息局此前发布的2013年能源报告预计,在2018年以前,由于产量大幅提升,美国天然气价格将保持在每百万英热单位4美元以下;2018年以后,随着需求上升,天然气作为一种低价能源,逐渐替代其他高价能源,美国天然气价格将逐渐走高,预计在2030年达到每百万英热单位5.4美元,2040年达到每百万英热单位7.83美元。
美国国会研究所4月发布的报告预计,出于环保考虑,美国发电商对天然气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但长期看,美国其他产业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有限,天然气在交通领域替代原油的可能性还比较小。
美国天然气出口有望上升
国会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随着天然气出口增加,美国有望在2020年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
美国政府也在考虑是否放开无限制出口液化天然气。目前,美国天然气出口量还很小,主要出口到加拿大和墨西哥。由于现在美国天然气价格低于国际价格和美国历史价格,天然气生产商正在寻找新的市场。
国会研究所的报告预计,如果出口大幅上升,将给天然气价格带来上行压力,但能否导致价格大幅上涨还不清楚。有多重因素将对天然气价格产生影响,包括出口数量、经济增速、本地价格差异、政府监管等。
报告还指出,美国天然气价格低于国际市场,部分由于美国市场的竞争性。美国国内的天然气价格因运输条件、需求不同而有所不同,新增产能将在天然气空白的市场寻找机会。预计未来美国天然气生产商将在整合后调整产能,使地区和全球的供需关系更加均衡。
(2013-04-26 11:05:59)
【延伸阅读】美报称澳大利亚煤炭业面临内外多重压力
新华08网北京5月23日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5月22日刊载一篇题为《澳大利亚煤炭业面临困境》的文章,摘编如下:
由于受到煤炭价格下跌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企业正在关闭澳大利亚煤矿,同时对是否应继续进行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持怀疑态度。
数十年来,煤炭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具价值的出口商品。但据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公司表示,工资水平的不断上涨以及澳元走强已导致煤炭生产成本较2006年时上升一倍。税收提高很快也将加重成本负担。
必和必拓本月表示,由于与日本三菱公司组建的合营企业持续亏损,将关闭诺威奇公园冶金用煤矿。此前这一位于昆士兰的煤矿以及该合营企业其他数座煤矿的罢工迫使亚洲钢铁企业纷纷寻找煤炭替代来源。
必和必拓董事长雅克纳瑟上周表示,已放弃去年才制定的未来五年投资800亿美元的计划。他在悉尼出席会议时表示,若公司无法在任何一个项目、产品或地理区域中达到自身标准,则将把资金重新投向其他地方,或者完全取消投资计划。
澳大利亚国内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国内企业更难与印尼等其他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的采矿企业进行竞争。印尼在地理位置上接近亚洲客户,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伍德-麦肯兹估计,在印尼,生产一吨动力煤的成本较澳大利亚低约18%。与此同时,面临国内需求下滑的美国采矿企业也寻求将煤炭销往亚洲,特别是日本,因为核电厂的关闭导致该国对煤炭的需求上升。
煤炭对澳大利亚经济十分重要。澳大利亚政府预计,在截至6月份的2011/2012财年(2011年7月起)中,煤炭出口量将达3.1亿吨,价值490亿澳元(约合480亿美元)。这使得澳大利亚在煤炭出口量上勉强超过印尼,不过印尼最早将在今年取代澳大利亚,成为全球最大煤炭出口国。
当旨在降低污染和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税收方案于7月份生效后,澳大利亚国内产煤成本将进一步上升。澳大利亚政府最新预算预期显示,2012/2013财年的资源收入将从2011/2012财年的15亿澳元上升至72亿澳元。预计新的矿产资源租赁税将在2013/2014财年为该国再添30亿澳元税收收入。
全球动力煤出口量排名第一的Xstrata矿业集团预计,新税将使该公司成本每年增加至多2.5亿澳元。澳洲矿物委员会预计,新开征的资源和炭税将使采矿企业纳税额增加近30%。
伍德-麦肯兹估计,今年澳大利亚出口煤炭生产成本平均为每吨71.50美元,高于2006年的每吨31.60美元。
澳元走高也是一个不利因素。由于与其他大宗商品一样,煤炭以美元计价,采矿企业也采用美元来公布业绩。其结果是,随着澳元升值(澳元对美元汇率自2008年末以来已上涨逾60%),工资、电力和其他本地商品的相对成本也相应提高。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5-12-04)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山西:严打煤矿非法违法开采
下一篇:中国煤炭需求仍疲 放眼全球或蕴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