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煤矿“零死亡”,关键在企业 —— 文章正文2015-12-04
3月23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召开安全生产调度会议。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指出:要树立“零死亡”理念,推动煤矿安全生产根本好转。(见 3月24日 中国安全生产网)
都说近年来,煤炭行业效益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但总体看该领域的安全生产形势,却一年比一年好。我想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受市场大环境影响,那些产量低、品位差、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的中小煤矿,率先受到冲击,在市场上企业根本没有竞争力,生产一吨就会赔一吨,开工一天就要赔一天,所以他只能“退市”别无二选,而这些中小煤矿普遍安全生产条件差、事故多,杨局长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也充分论证了这一点,最后随着他们相继退出,煤矿整体安全生产形势自然向好,这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大方向,正所谓“势不可挡、大势所趋”;第二,现在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企业违法成本越来越高,煤老板们也在算自己的安全账、经济账,要死一个人,我得赔人家多少钱、被罚多少钱、弄不好还要承担刑事责任,算来算去要么自己企业咋整也够呛,不如干脆关了吧、一了百了;要么就加大安全投入或兼并重组,只有把安全软硬件都搞上去,否则赚俩辛苦钱,一旦儿出事了,都不够赔偿的。
这样一来,安全不格的、不达标的,企业自己就知难而退了,所以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都大幅降低,所以杨局长说的“零死亡”,还真就不是遥遥不可及的事情。但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我看政府监管部门不手软、不松劲儿是一方面,而更关键核心还是在企业。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企业要是自己把安全看住了、管好了,远比你政府派100个人24小时死看死守都起作用。换句话说,要想“零死亡”还得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深挖内力、潜力,而外部监管是辅助、是督促。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也正是那些安全不达标企业转型决择的最后时机,长痛不如短痛,要么退市要么升级改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也是市场黄金法则,最后剩下的自然是安全生产实力强的企业,事故一天天在减少,效益一天天在向好。
只要努力、只要实打实地做,企业早晚会有一天,能实现“零死亡”“零伤亡”。忽然想到了杨栋梁局长曾讲过的那个梦:矿区的危险作业地带,都是机器人、都是自动化,即便出事了,也没有人受伤。这个梦,真不远了。但实现这个梦的人,不是政府部门,而是企业自己!
(评论员朱凯)(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5-12-04)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煤企为保市场不限产
下一篇:煤企“降价效应”仍发酵 煤价跌幅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