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一区四基地”如虎添翼 —— 文章正文2015-12-21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7月2日到德州市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当地领导在汇报工作时,再次提出,德州市将努力发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在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上下大工夫,努力实现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发展动力转换接替;要以成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双试点”为契机,抢抓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尽快在“一区四基地”建设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争取在交通、产业、环保、生态一体化上统筹规划、融入发展。
德州市正在建设的“一区四基地”,即京津地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15.32, 1.39, 9.98%)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是德州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抓手之一。
九达天衢 神京门户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德州市辖两区、两市、七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76万,经济实力雄厚,具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
新常态新时期,德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德州带来新的政策红利。
德州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农村土地改革等43项国家和省级试点,具有先行先试的巨大优势。同时,近年来大开放、大建设积蓄的势能加快释放,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创新催生新的增长点,陵县撤县设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德州是一个包容、厚德、开放、靓丽的城市。
德州是龙山文化发祥地,地处齐鲁燕赵交界之地,自古受齐鲁文化传承、燕赵文化的影响,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多种文化交相辉映。董仲舒、东方朔、祢衡、颜真卿、任继愈等一个个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昭示着这块土地文化底蕴的熏陶、兼容并包。
德州民风淳朴,具有重仁爱、讲友善,重情义、讲互助,重礼仪、讲孝敬,重诚信、讲承诺,重奉献、讲公益,重群体、讲谦让的美德,被誉为风行气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有“德”之州。
德州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德州发挥高铁“时空”效应,以及毗邻天津滨海开放区和承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区位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近年来世界知名企业、全国500强企业在德州投资兴业的越来越多,外向型经济成果斐然。
推进产业集群
德州全力实施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在传统产业上,德州市注重发挥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挖掘产业新增点,以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为带动,大兴农业强市,培养并继续做大扒鸡集团、希森集团、鑫秋种业等一大批名牌企业。同为传统产业的纺织服装业,在德州已形成了棉花加工、化纤和棉纺织、毛纺织、印染、针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链条,拥有德棉股份(14.72, 1.34, 10.01%)、元济纺织、恒丰纺织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德州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基地,也是国内重要的数控机床、大型农业装备、风电设备和中央空调生产基地。德州市近年来成功打造了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和非机动车三大板块,拥有通裕重工(10.410, 0.95, 10.04%)、景津集团、德隆集团、普利森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作为国家重要的化工基地,德州拥有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三大完备产业链,拥有华鲁恒升(16.31, 1.48, 9.98%)、临邑石化、中化实华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在以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为主体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德州先后荣获中国太阳城、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新能源(19.11, 1.74, 10.02%)产业城市等“国字号”招牌,拥有皇明集团、旭光能源、中立新能源等一大批名牌企业。新材料产业是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德州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密封条生产基地,空心玻璃砖产量世界第一,焊接材料、热传导材料和新型建材技术国内领先,复合材料、土工材料产销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并拥有晶华玻璃、陵县土工材料、中国航天碳材料等一大批名牌企业。在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方面,德州是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功能糖城,低聚木糖、木糖醇产能世界第一,拥有古贝春集团、龙力生物(8.24, 0.00, 0.00%)、谷神生物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德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德州减河湿地公园、海岛金山寺、海洋极地世界等旅游风景区,也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这为德州文化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作为中国五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之一,德州面向津冀济,辐射华北、华东,为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攒足了优势。
“宜居宜业”宜在此
北依京津、南靠济南,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之内,连接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生态区、中原经济区节点和交汇处,这是对德州“大交通”的一个概括性描述。这样的路网环境,不仅让生活在德州的人,能随时实现一个“想走就走的远行”,也让来这里投资兴业的客商,能随时开启一个“快进快出”的商旅行程。
京沪、太青高铁、德石铁路等6条铁路,在德州境内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铁路交通网;京沪、青银、德滨等6条高速公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交通网;19条国省道四通八达,是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尤其是京沪高铁开通后,极大缩短了德州与京、津、沪等城市的时空距离,乘坐京沪高铁列车,1小时可达北京,4小时可到上海。建设的天津港(14.49, 1.32, 10.02%)无水港、青岛港保税区,距济南遥墙机场1小时,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公路、铁路、海运、航空多种运输工具齐全,有助于产品运输和市场推动。
如果说交通优势得益于多方“惠顾”,有意外惊喜的成分,那么投资平台的优势则完全是德州人“自求多福”的结果。全市现有1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2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省级开发园区,均实现“九通一平”。土地指标供应充足,全市农村宅基地160万亩,通过加快推进“两区同建”,土地增减挂钩,每年全市可置换工业用地3万亩。作为承载生产基地的载体,可根据投资方要求选择最佳的落地载体。
投资兴业,客商对当地生产要素是否具备优势必有考虑。在德州,主城区产业园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九等为204元/平方米,县市区开发区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十等至十五等为168元—60元/平方米,根据投资强度,可采取“一事一议”解决具体问题。德州人力资源丰富,有49所高校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年培养各类高中级人才10余万人。一线工人月工资1500元—2500元左右。生产所需的水电气价格,按三线城市标准执行。与京津相比,吃住行价格优势凸显,由于地处京沪高铁和太青客运专线交汇处,“高铁节点”使各地与德州基地 “全天候”交流成为可能,减少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德州是全国首个“亩产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年产蔬菜650万吨,大牲畜存栏量150万头,农产品深加工潜力巨大;有千万方以上大型水库7座,库容2亿方,年引黄河水15亿立方米;华能德州电厂四期建成后装机容量463万千瓦。这些为来德州投资兴业的客商提供了资源能源优势。
终端市场历来是商家们拼抢得最激烈的地方。德州作为环渤海的重要城市,连接华北和华东两大经济区。以德州为圆心,300公里之内有特大城市2个,二、三线城市27个,人口2.7亿。人口密度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高。企业在此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公司,市场辐射范围宽,终端市场广阔,企业利润空间巨大。
德州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美丽传说的发源地,德州又因蓝天、碧水、绿色而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优良的人文环境和人居环境,让投资商能切身体验。所谓“宜居宜业”,德州就是范本。
城市名片
国字号品牌
中国太阳城
中国中央空调城
中国功能糖城
中国压滤机之都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最具投资价值的新能源产业城市
“低碳中国”贡献城市
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
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国家新型工业化(生物)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2014年,德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6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居全省第3位。同年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省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3位。 中国企业报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5-12-21)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中国铁路装备首个海外制造基地投产
下一篇:长江工业园:西部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