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村民卖房借债搞科研 成功研制多款精密机械 —— 文章正文2015-12-21
只有初中毕业,他自学成才,没有资金支持,他卖掉了唯一的住房,并举债数百万,苦心钻研8年,研发制造的多线切割机成功取代昂贵的进口机器,并获得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商报记者 林琳文/摄几十项国家专利。他就是望亭镇何家角村的村民王卫锋。
一句“中国人造不出”激发他放手一搏争口气
今年49岁的王卫锋经营的苏州汇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在望亭发电厂附近一个名叫何家角的小村,如果不是熟人带路,这个没有路牌指引、没有醒目气派门头的精密机械制造厂,恐怕很难进入视野。
一个车间,陈列着数款高高大大的机器,电焊工忙碌地焊接着一个个零部件,看上去,生意兴隆。穿过不大的车间和一个院子,就是总经理办公室。王卫锋正对着电脑前,聚精会神地修改三维图。“设计一个多线切割机,单是零部件就有七八百个。”
看着王卫锋操作,驾轻就熟地游走在三维图、工程图、CAD之间,压根没办法想象,8年前,他是连装个电脑软件都要请外援的人。而如今,各种电子图纸数量已有三四个G。
王卫锋的转变要从2004年说起。一次他跟着亲戚到上海参加国际太阳能展会,看着排排站的太阳能多晶硅切割机,都产自国外,售价动辄上千万,他心里有点不服气。他查看网上资料得知,国内的多线切割机长期以来依赖进口,2001年进口的第一台多线切割机要1000万,这个价格,只有国家级的平台才能买得起。
王卫锋开始翻开这些进口的多线切割机的说明书,仔细研究了切割原理后,自信地认为只要做好机械的精度,并且合理配置电气后,自主制造也不是太难。随后,他联系了几家上海从事精密机械公司寻求合作,得到的回答却是“中国人造不出这种高精度的机器,谁做谁倒霉,等于把钱往河里扔。”这记当头一棒,不仅没有击退王卫锋,反而点燃了他证明自己的决心。他决定自己干!
2005年,王卫锋带着做工程赚的钱,转行创办苏州汇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专门研发制造多线切割机。豪言壮语说出去了,可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情况是:机械不懂、电脑不会。“我当时是个电脑盲,装个程序都要跑上海去求助。”王卫锋说。
学电脑、学机械制图、学精密机械装配,在研究了3年以后,2008年,王卫锋终于画出了多线切割机的图纸。
落实研发生产没有资金链 破釜沉舟卖掉唯一的住房
可是,资金链的缺乏,瞬间将画稿成型的喜悦感冲灭。要把图纸变成实样,上哪儿找钱?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很多企业自身难保。王卫锋为了寻求合作几乎跑断了腿,可融资难于登天。最令他沮丧的是,因为他只有初中毕业,一些人笑话他纯属瞎搞。 王卫锋天生有股子不服输的精神。2009年7月,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卖掉了唯一一套住房,把50万卖房款投入打样机。从那以后,一家三口以厂为家。“最少的时候,我一年出厂门不超过20天,觉得难为情。”王卫锋说,在村上,他的疯狂之举引来别人的指指点点。 当年12月,第一台样机的机械部分出炉,可是问题又接踵而至:找人做电气又没资金了。当时,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电气工程师要价很高,还不保证能成功。王卫锋依然没有低头,他到专业学校报名学习三菱PLC/伺服电机、触摸屏、变频器。
王卫锋告诉记者,原来进口多线切割机用的是全套日本伺服电气系统,造价高昂,而他改良了变频系统,单单一个马达,就从七八万降到了1000元。“原理类同于纺织机,人家棉线这么走都不断,我用钢线更加可行了。”王卫锋说,一次在宜兴一家纺织厂的参观,让他茅塞顿开。借鉴了纺织机的原理,2010年11月样机调试成功。
第一台样机定价80万,这个价格只有进口机器的一个零头。不少买家闻讯而来,但看到他们只是一个家庭作坊,心存疑虑,不愿购买,他们担心王卫锋万一关门不做了,机器的售后保养得不到保障。另外,80万的价格,在国内来说依然偏高,打不开销路。
为了降低设备生产成本,2012年,王卫锋又研发了一款结构简单的多线切割机,终于一年后,以24.6万元售出第一台机器。
在2013年售出首台机器时,还有一段小插曲。王卫锋的妻子吴学珍告诉记者,当时买家是一家位于广东的科技型企业。公司代表千里迢迢而来,看到他们的夫妻老婆店,动摇了购买决心。“人家就认为我们厂规模太小,跟他们企业门不当户不对。”
好在王卫锋的汇峰机械设备公司,已经持续半年多为这家企业进行产品代加工切片,留下了好印象。王卫锋当即拍板,不用付钱、先试用。一个月后,这家企业欣然将机器买下,并在日后又陆续追加了10余台。
之后,王卫锋又陆续成功开发切割压电水晶和光学玻璃的HFXJ-3020型,切割电子制冷、制热材料的HFXJ-3030型,切割稀土钕铁硼材料的HFXJ-2030型,切割装饰品人造宝石的HFXJ-2424型,切割蓝宝石的HFXJ4-140型摇摆多线切割机。最精细切工可达到0.12毫米。
放弃高薪聘请执意创业 最艰难时连米都买不起
虽然如今小有成绩,但回想创业之初,全家人经历的苦涩意想不到。“最艰难时,连买袋米的钱都没有。”吴学珍说,现在想来,其实挺后怕的。
吴学珍对王卫锋的信心,源于王卫锋的聪颖。机器、零件,他只要看一眼,回家就能摸索着画出图纸,拆了也能重新组装。
“我相信我老公,他什么都造的出来。”吴学珍说,王卫锋18岁开始创业,最初做的是建筑工程。学得快、吃得起苦,很快赚了钱,1993年就买了一套商品房。
2000年,有企业以1万元的月薪聘请王卫锋当工程师,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又有一家企业开出20万年薪。但他都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他一心只想自己做老板。
最艰难时,吴学珍甘当王卫锋背后的女人,默默支持着他。为了帮助他制造机器筹钱,2012年,42岁的吴学珍兼职打工,白天在自己的厂里干活,下了班再到望亭物流园内的物流公司开叉车。而当时,她是叉车队中年龄最大的。
这些年,为了支持王卫锋不断研发新机型,全家人四处借债,最顶峰时举债200多万。直到今时今日,仍没有还清,一家三口仍以厂房为家。2011年,王卫锋的儿子中专毕业跟着他学本事,他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事业,为多线切割机的国产化继续努力。来源:城市商报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5-12-21)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各地政府力推机器人计划 智能制造业前景广阔
下一篇:首届国际智能起重装备产业发展论坛在宁波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