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打造“滨海品牌” 增强城市软实力 —— 文章正文2015-12-21
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特指依靠政治制度的向心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市民形象的亲和力、发展模式的吸引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规模、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已具备雄厚基础,在软实力方面从政策环境、公共文化服务、城市文明程度、城市宣传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随着2015年的到来,天津滨海新区在软实力方面如何提升,从而叫响新区的品牌影响力,日前,记者采访了本市的相关学者,谈谈在他们眼中如何推广新区品牌。
■打造滨海品牌 创造“滨海速度”
2014年5月20日,国内首个行政审批局——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成立了近7个月,改革成效显著,投资项目审批效率提高2倍,企业设立效率提高3倍,企业单办事项用时提高4倍。审批人员减少了75%,使政府运行的成本极大降低,服务效率全国最快,创造了审批的“滨海速度”。
滨海新区成立审批局后,将发改委、经信委等18个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直接审批,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从而实现了滨海新区“一颗印章管审批”,为审批服务提速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通过减少审批、整合职能、优化流程等改革,所有必要的审批都集中到一起,只需盖一个章,新注册企业井喷式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优化政策环境 增强吸引力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国际发展研究院冯雷鸣教授向记者表示,进入2015年,滨海新区可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营造公开、透明、高效、便民的行政服务体系,推动投资与服务贸易、生活服务两个便利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滨海新区可继续探索“容缺后补”式审批,让审批进一步提速,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打造真正的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快速推进,把新区建成投资者、创业者的乐园。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认为,在滨海新区行政改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行政审批改革。新区政府在新一轮的开发开放过程中,应注重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创新改革方式方法,向改革要红利。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孟广文则认为,天津滨海新区的设立是国家战略,承担着制度创新和应对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挑战先行试验区的使命,因此,在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经济与服务支持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营造出利于企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的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经济充满活力、技术与制度创新活跃的国际化、自由化、高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北方经济中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提升人气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在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新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提升的文化“软实力”。2013年新区组织实施了7项文化惠民工程,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交流展示工程、“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程、文化广场“千百万”工程、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外来建设者文化服务工程和滨海“2191”电影放映工程,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冯雷鸣教授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应成为新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三大抓手。
“新区要不断完善和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功能;推动街镇文体活动中心、居村书屋、文化室等全覆盖,形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冯雷鸣说,新区还需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筑宣传文化人才高地、全面提升新区文明程度、打造新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等方面着手,在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孟广文则表示,目前滨海新区具体的规划问题主要是缺少为居民提供方便、可购买和多层次的社区体育和文化设施,如社区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就滨海新区层面而言,新区有泰达体育场、塘沽体育场,但其服务对象是重要的体育比赛,普通居民难以享受这些高级别大规模的体育设施。普通社区居民需要的是距离近、价格便宜、小型的、综合和专业体育场馆。
“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中,应弥补社区体育和文化设施的缺失,为社区居民健康而宜居的生活方式提供条件。”孟广文表示。
丛屹表示,目前新区文化形态方面是需要改善的,关键是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新区、让新区有“人气”。“目前新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标准比较高,但生活配套,如科、教、文、卫等方面的配套还不足。这就需要新区管理部门,加大对高校等科研院所、对外交流机构等的引入,提升区内的医院、学校、文化设施等的水平。”
■以会议会展业为依托 营销滨海品牌
如何让滨海的品牌叫响,从而凸显滨海新区影响力的问题。记者了解到,在各种城市营销手段中,会展业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明显。2014年,新区累计举办各类展览论坛近百场,参展观众达90万人次,二者同比增长均超过28%,8月至10月更是成了“天天有展”的黄金季。
冯雷鸣介绍,如今,新区每年都将举办涉及装备制造、科技通讯、生态环境、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业展会。其中,中国国际化工展览会、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北方国际锂电车及配套展、天津国际机械基础件及零部件展览会、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等已经成为新区特色的品牌展会。此外,一些国际性的会议和论坛也落户到滨海。如“东北亚和平与发展滨海会议”,就成为国际社会认识滨海,以及滨海新区向外推广的一个良好窗口。
冯雷鸣表示,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滨海新区成立以来的突出成绩,利用招商会、博览会、宣讲会、推介会等各种参会形式,利用全媒体手段推广新区,宣传新区,提高新区的知名度,特别是在海外的影响力。“目前,滨海新区吸引了众多国内知名会展机构落户。下一步,滨海新区可加大自办展的投入,培育品牌展会。”冯雷鸣说。
丛屹则认为,要提高滨海新区的知名度,需要加大营销宣传。特别是在国际上,大力建立点对点,跨区域、跨国的合作关系,而通过国际性的博览会或国际性会议是一个良好的推广渠道,要努力地参与和发声。
孟广文表示,滨海新区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也应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国际性和区域性会展业对平衡产业结构,活跃经济,强化制度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在环渤海地区会展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方向,各主要功能区的特点,特别是自由贸易区国际贸易、物流、租赁、金融创新等功能基础上,形成具有形成区域性和国际性的专业性会展品牌。来源:渤海早报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5-12-21)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湖北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获表扬
下一篇:打造珠江西岸产业创新基地的动力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