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走来面朝春暖花开 风电装备制造业亟待发力 —— 文章正文2015-12-21
回顾2014年,中国风电政策看点颇丰。我国政府仍将风电发展作为能源革命、能源结构调整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加以大力支持。陆上电价进行了调整,海上电价顺利出台,陆上和海上风电的核准工作也有序进行。
寒冬走来面朝春暖花开 风电装备制造业亟待发力
从寒冬中走出的全球风电正迎来全面回暖。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2014全球风电装机统计数据》中显示,2014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51.477GW,实现44%的年增长,也创下历史新高。
自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全球风电产业开始迈出复苏步伐。“风电被证明为非常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发电技术。”全球风能理事会秘书长SteveSawyer表示,“风电不仅具有安装成本低廉的优势,同时也为电力公司,独立电力运营商和其他公司提供了一个‘成本稳定’选择,特别是在目前化石燃料价格存在巨大波动的背景下。”
其中,中国无疑是“挑大梁”的那个。数据显示,2014年亚洲新增装机容量26.161GW,成为全球装机最多的区域,这背后是中国的强劲表现,其2014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23.351GW,同比增长45%。而印度则以2.315GW的年新增装机容量位列亚洲第二,2015年将迎来风电发展的新一轮高潮。
海上风电“风头”正劲
日前,中船重工海装江苏海上风电基地首台风电机组下线。基地主要面向国内海上风电市场和海外高端市场,具备年产50万千瓦机组的设计生产能力。至此,海装风电拥有的重庆、内蒙古、新疆、云南、敦煌、江苏六大总装维护基地全部投产,年产能超过300万千瓦,在行业内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配套能力,具备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海上、陆上风电设备的可靠供货能力。
在此之前的2014年12月30日,龙源电力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扩建工程200兆瓦获得江苏省发改委核准,项目位于江苏如东环港外滩海域,总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拟安装50台单机容量4兆瓦风电机组。在江苏省列入开发建设海上风电项目中,龙源电力已有5个项目总容量计94.92万千瓦,占比高达27.2%,遥遥领先于其他发电集团。
企业的投资热情,来源于国家和地方对于发展海上风电的政策保障以及由此带来的良好市场预期。在2014年,海上风电政策暖风不断:2014年5月4日,新版《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对外公布。《办法》显示,风电补贴标准分为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其中陆上风电补贴标准为0.1元/千瓦时,海上风电为0.2元/千瓦时。《办法》发布的第三天,也就是5月6日,上海临港海上风电场一期100兆瓦(总装机200兆瓦)项目公布工程勘察中标公告,项目已进入开工前期准备阶段。这也是国内获批开工的第二个近海风电场国家级示范项目。
2014年12月,国家能源局对外公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总容量1053万千瓦的44个海上风电项目列入开发建设方案。这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将进一步提速。业内人士认为,从相关政策、规划的出台及行业发展看,2014年可称为我国海上风电启动元年。接下来,海上风电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和陆上相比,海上风速更大,发电利用小时更高。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多分布于东部沿海,距离用电负荷中心较近,消纳市场广阔。同时,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对于促进沿海地区治理大气雾霾、调整能源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此目标的实现,可带来4500亿元至6000亿元的市场空间;海上风电的总投资中,整机、风塔、海底电缆等设备投资约占50%至60%,这意味着面向整机制造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的海上风电市场约为2500亿元至3500亿元。
风电装备制造业亟待发力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突破,而要真正实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掌握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技术必不可少。
市场人士分析称,前些年中国能源“走出国门”更多的是进行资源的开发,在产业链上游布局发展,而如今则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装备产业的升级发展。未来,中国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在海外市场取得博弈的成功,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发力。
有专家指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弱势,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方面,其中,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又常常受制于外资企业,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情况起点高、要求高,相对传统能源装备要乐观一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制造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顶端水平,但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行业创新发展后劲乏力、产能过剩,企业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与其他装备制造行业基本相同
“为能够在全球新一轮能源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加大对国内高端绿色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扶持。事实上,当前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4%—5%的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同时,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也亟待提升”。上述市场人士介绍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国家应给予新能源装备行业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为企业保留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李俊峰举例说,德国历来被认为是制造业水平最强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制造业普遍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没有充足的利润空间,就不可能有高额的创新投入,就更谈不上创新方面的竞争力。国内现阶段的绿色装备制造业,需要政府、银行、开发商达成统一共识。
当前,在国际金融大环境背景下,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生产和加工制造由海外陆续收回至本土,并采取很多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鼓励投资商、制造商回归本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不仅需要继续坚持自主创新,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和“保护”,从而避免错失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最佳发展时期。(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5-12-21)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我国3D打印产业体系有望明年建立
下一篇:我国政策助推我国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