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方式的支撑 —— 文章正文2016-01-1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十二五”规划曾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与创新在过去五年支撑了重点产业的发展。在航空航天和信息技术领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成就,神舟十号实现太空对接和天海对话。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应用服务于测绘、城建、水利、交通、旅游和应急救灾等领域。天河二号连续五次位居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在生物医药、工程仿真、智慧城市、新材料等领域广泛应用。在清洁能源领域,第四代核电技术国际领先。在基础研究领域,涌现出铁基超导、量子调控、中微子震荡、90α热休克蛋白、干细胞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制造装备封装技术升级到中高端。在深海钻探领域,4500米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试成功。在装备制造领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时速380公里,特高压输变电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白光LED芯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减小,LED灯的应用减少了碳排放。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目前中国正在建设连接北京和上海的千公里级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正在研制“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而且中国发起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从2011年开始运行,有6个国家的250多位科学家共同参与研究和建设。2012年中微子震荡模式入选《科学》十大突破。
综合数据来看,2014年全社会R&D支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13400亿元,比2010年提高84.3%,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有所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达1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55.8%。2013年,中国研发经费达2000多亿美元。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改善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我国仍缺乏高端科技人才,虽然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较大,但基础研究投入长期徘徊在5%左右,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不足,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所说,“对任何一个大国来说,科学技术与国家的未来都是密切相关的。中国未来需要自然科学。”
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除了科技创新以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被写入中国“十三五”规划。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中国经济正朝着期待的方向,立足内需和创新拉动的方向发展。当前有两个经济增长引擎,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另一个是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既拉动有效需求,又可以改善民生。
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由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2015年由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因为我国约有13.7亿人口,9亿多的劳动力,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非常大。如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让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的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创业,会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经济增长引擎之二——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中国百姓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缺口非常巨大。目前中国公共设施的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城镇化率则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因此,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与水利工程建设在“十二五”时期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中国依然要弥补教育、医疗和保障的欠账。从2015年1至11月的数据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0223亿元,教育支出为2173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7122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仅为10073亿元。2014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为23041.71亿元,2013年教育支出为22001.76亿元。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2014年为10176.81亿元,2013年仅支出8279.90亿元。之前针对中国企业有一项调研,有64%的企业高层都认为,中国要推动包容性增长,关键是普及各种优质教育并提高教育水平,还要改善运输基础设施。
中国政府2015年提出从供给侧改革,走创新型国家之路。事实上,在过去的五年里,除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在转型,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新的变化,造成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如今人口红利等优势日趋消失,应该由依靠人口红利转而依靠人力资本红利。这其中,人才就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力量。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6-01-11)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2016年中国纸箱包装工业总产值可望突破1.9万亿
下一篇:金华市仅两家 中核苏阀横店机械一项目获中国专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