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绿色化、科技化”发展助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 —— 文章正文2016-03-01
呼和浩特(CNFIN.COM / XINHUA08.COM)--内蒙古自治区是煤炭、油气、金属、稀土等资源富集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内蒙古的资源型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有效带动区内经济社会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在发展过程中,内蒙古资源型产业也逐渐凸显出资源环境代价大、产业低端化锁定、创新抑制和路径依赖等问题。
相关专家表示,“十三五”时期,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需多措并举,以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转化资源等方式为驱动,助力资源型产业成功转型升级。
――资源型产业助力内蒙古迅速崛起
资源型产业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颇为巨大。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总经济师赵云平表示,认识资源型产业对地区的经济贡献,需从资源开发效益、资源转化效益和资源杠杆效益三个层次进行评价。
资源开发效益是指采掘业等直接依赖资源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从全部采掘业的贡献来看,内蒙古采掘业发展速度迅猛,产值由2002的121.9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958.44亿元,年均增长42.3%。
资源转化效益是指直接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行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包括电力行业、冶金行业、化工行业和建材行业。从产值贡献来看,2002年以来内蒙古区内电力、化工、冶金、建材四大资源型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5%-53%,其中:2004年达到最大值53.21%,之后逐渐下降,2013年下降为46.9%,12年间的平均占比为49.66%。综合分析表明,2002至2014年间,区内电力、化工、冶金和建材四个行业以占全部工业32.02%的新增投资43.19%的职工人数,创造了占全部工业34.77%的利润、33.84%的税金及49.66%的产值。四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人均产值均高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
资源杠杆效益是指以资源配置为手段,发挥资源在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吸引资金流入,扶持资源开发与加工项目落地,是资源资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政策效果来看,依托资源型产业,首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在内蒙古落户;其次主要矿产资源就地转化率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多重经济效益显现。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认为,输煤、输电两种能源输送方式对当地GDP的贡献比约为1∶6,就业拉动效应比大约1∶2。再者带动其他产业落户内蒙古,优化产业结构。如鄂尔多斯奇瑞汽车、华泰汽车等装备制造项目的引进,矿场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最后便于综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综合效益。
――内蒙古资源型产业发展遭遇三大瓶颈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盖志毅认为,资源型产业助力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粗放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使资源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造成资源浪费、效益不高和创新乏力三个方面。
首先是资源环境代价大。内蒙古既是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既要建立国家能源输出基地,又要打造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两大自然特点和两大战略定位之间既统一又对立,而资源型产业属于“两高一资”产业,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较大。
经过长期走访调研,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臣华表示,由资源型产业所造成地下水下降、地表沉降、植被受损、土地荒漠化和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较为突出。全区累计煤矸石及煤泥堆放量5亿吨,占用了大量土地并造成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据估算,当前内蒙古每开采1吨煤大约直接破坏地下水1吨以上,恢复开采1吨煤破坏的地表需投资50元以上,而目前区内财政从1吨煤中得到的效益扣除环境成本已经得不偿失。
其次产业低端化锁定。在过去十多年中,内蒙古经济保持了超高速增长,其中资源和资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使得区域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依靠资源资金密集发展起来的产业也存在结构长期低端化锁定的弊端。尽管政府出台了支持产业延伸、多元发展的政策,但实际实施的效果仍不理想。
同时,资源型产业低端化还表现在资源转化率低,产业层次不高。目前,内蒙古煤炭就地转化率与目标转化率50%还有不小距离。产业层次不高也突出表现在原字号产业比重过大,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不足。例如,内蒙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体上处于国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环节。
再者创新抑制和挤出效应。资源采掘业高速扩张阶段的暴利使企业丧失从事创新活动的动力,最终导致企业投入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普遍较低,科技型服务业占比较低。同时,资源型产业带来的暴利也使许多微利行业进入者投资大幅减少,许多微利企业生存艰难。
――多措并举助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内蒙古资源型产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内在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内蒙古多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建议,需把握新常态所蕴含的新机遇,通过对资源型产业进一步改造升级、提升转化效率、增强财税政策支持,引导其生产方式向着更加绿色化、科技化的轨道发展。
一是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首先,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实现绿色生产。其次,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破解阻碍绿色化生产机制障碍。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立碳交易机制,让企业在节能减排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激励更多企业参与其中,获得持久的绿色化动力。
二是构建复合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资源型产业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要依靠核心技术的研发。需重视科研平台载体的建设,吸引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户内蒙古,推动区内科研平台载体的建设与升级,形成能够在国家层面上聚集人才、凝聚创新能力、产出创新成果的高层次科技平台;同时,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学者参与企业产品研发体系、技术革新体系和市场拓展体系建设,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弥补区内企业创新不足的短板,建立政产学研之间的新型合作体系。
三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利用现有渠道,制定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在智能制造、产品开发、品牌培育、节能降耗等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在用水、用电、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政策鼓励的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支持产业重点领域科技研发和示范应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结构布局调整。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动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实施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完善循环经济的税收支持政策、资源综合利用财税优惠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四是建设能源输送通道,提升资源转化效率。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助推作用。统筹产业发展和清洁油气产品外输,加强油气输出主干通道的互联互通,推进煤基燃料外输管道建设。对内蒙古来说,当前需加快煤炭、电力、油气向外输送的通道建设,特别是电力通道建设,通过推进特高压外送电力通道工程建设,减少煤炭外送量,将有效提升煤炭就地转化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6-03-01)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承德围绕十大绿色产业签约36项目 总投资577亿
下一篇:北方重工双护盾硬岩掘进机顺利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