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大数据战略下德州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探究 —— 文章正文2016-03-10
“十二五”期间,德州市制造业发展迅速,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地位进一步加强,主导产品竞争能力明显提高。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进一步增强了行业的发展后劲,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已经形成。极大促进了德州市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夯实了基础。
一、制造业发展历程
(一)80年代,制造业百废待兴
80年代,中国制造业百废待兴。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主要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
80年代中后期,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电视上开始有了各类产品广告。这一时期,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各种新鲜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而中国人的穿着有了更多的选择,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发展特点是供不应求。
(二)1990-2000年,民营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
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民营企业得到发展。经济区建设、股市建立、商品房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很多刚刚经历从计划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还不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缺乏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亏损,甚至关停破产,不少原国有企业拥有的知名品牌消失。市场经济的大潮涌起,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竞争优势。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投资建厂,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
(三)2000年以后,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品牌产品实现全球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进入中国的趋势逐渐常态化。在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吸引下,大量外资涌进中国,形成了今天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力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而支撑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初见优化的趋势,中国的城市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厂驻地,房地产和建筑业的发展也加大了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大量农民工涌向沿海地区,支撑了民营制造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的发展。2004年以后,整个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迅速发展期。整个制造业产业链健康运行,为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德州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逐步形成
2015年,德州市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76.7亿元,同比增长8.31%,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平均水平0.3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企业的贡献率达到27.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0.7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利税190.6亿元,同比增长2%。实现利润107.3亿元,同比增长1.9%。全市制造业主要涉及机床及附件、机械基础件、中央空调、船舶配套产品、工程机械及液压件、汽车及零部件、石油机械及配件、风电配套产品等行业。产品大类较为齐全,产品配套能力较强,已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实力的制造业体系。
(二)德州市制造业发展中呈现出的特点
德州市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是配套企业居绝大多数,这些企业中部分骨干企业在产能规模、产品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知名度方面,都在全国同行业具有相对优势。“十二五”期间,德州市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已经形成,以产品配套或关联工艺为龙头,形成了专业化、大批量生产经营的产业集群,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央空调(含地源热泵成套系统)、风电零部件配套产品制造等,大大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德州市制造业门类分布清晰,配套优势明显。
三、德州市制造业竞争优势及机遇分析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在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制造业将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也会随之迅速提升。
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突出抓大扶强。2016年,德州市出台了《关于抓大扶强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并提出了关于推进“三个100”工程企业培植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企业达到四家,100-200亿元企业八家,50-100亿元企业二十五家,30-50亿元企业四十家。2016年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导向计划项目共150个,总投资724亿元,建成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594亿元,利润201亿元,税金97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产业47个,总投资158.64亿元。德州市抓“10+6”产业培植和突出“三个100”企业培植工程必将成为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行业发展的重要引导和主要支撑。
四、竞争中的劣势和威胁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德州市制造业已得到长足发展,许多大型制造企业已走出国门享誉全球。但是,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精益化、协同化、服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强的世界制造业发展格局,我们的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从德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及省内先进市和周边市的发展轨迹看,整机产品的行业带动辐射作用功不可没,可以说起到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如济南的重卡、潍坊的发动机及联合收割机等重大农机装备、聊城的时风、日照的五征农用车、济宁的山推等,区域辐射带动能力非常强。而德州市装备制造业绝大多数企业为主机厂家配套,受主机厂家发展制约性强,基本在利润较高的终端产品市场外围徘徊,规避市场风险的主动权不大,相对制约了企业发展空间。主要问题有: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失衡严重,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二是制造业大而不强,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弱,没有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发展的生态化产业链条;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组织结构有待于优化。
五、制造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训体系
人才建设是德州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要以政府牵头,积极构建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要优化人才配置,培养、引进和重用一批有产业化意识、产业化成果和产业化经验的技术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复合型人才,形成科技尖端人才的聚焦点,推进企业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企业要加强平台建设,完善技术创新人才激励制度,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活力,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加快品牌建设
以抓好产品研发及核心技术的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实施品牌战略,主要包括企业商标创牌、产品创牌,开展区域品牌和城市品牌建设。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和效益,推动企业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趋势。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质量振兴,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引领德州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三)建立自主创新促进体系
自主创新是德州市未来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要素创新为重点,以产业创新为核心,形成德州市独特的产业带或产业集群,促进德州制造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应用,夯实企业两化融合的基础,实现由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的转变;二是做好智能制造的培育工作。促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三是加快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新能力。发展企业电子商务,整合网上网下企业,发展供应链电子商务。
(四)加快“外资”利用步伐,实施“走出去”战略
根据“一路一带”建设的战略布局,建立“走出去”服务平台。帮助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在国外建立销售中心、专营店等国外销售网络。支持传统制造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境外投资,采用参股、并购等方式通过境外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在提升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来源:市统计局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6-03-10)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大朗出台工业机器人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下一篇:工信部制定十年工作计划 智能制造基金迎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