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中国 English,United StatesEnglish UKUK FranceFrance DeutschlandDeutschland

中国高铁业值得中国机床业借鉴什么? —— 文章正文2016-03-10

  作为长期在机床企业工作的老人,我曾亲眼目睹中国机床业的一次次奋起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然而到目前为止,与世界机床制造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机床应该去向中国高铁学习什么?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却用了不到10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赶超”到“领跑”,从高铁技术输入国到输出国再到高铁技术标准制定国的完美转身,演绎出了自主创新快速超越的“中国路径”。现在,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名片。
  
  中国机床应向高铁借鉴和学习什么?笔者认为至少有三方面。
  
  发挥制度优势,协同作战
  
  中国高铁的成功,首先在于发挥了制度的优势。所谓制度的优势,就是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对外洽谈引进高铁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不是由企业,而是由政府把全国铁路市场集中起来,作为唯一的战略买家与外商谈判,不仅避免了国内企业间相互抬价恶性竞争,而且使中国的广阔市场真正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高铁技术,而转让价格与国际价格相比,降低了15%以上,实现了技术引进的“质价双优”,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高速铁路是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集大成者,是涉及机械、冶金、建筑、电力、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实现超越的。中国高铁依靠制度优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迅速站到了世界最前列。
  
  与中国高铁相比,中国机床业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力量,各自为战。多年过去,真正高端的机床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人手里,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至今还没有完全突破。中国机床业必须学习中国高铁的成功经验,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形成相对统一的联盟,按照分工合作原则,组织全国力量,对机床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各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集群攻关,协同作战,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机床制造大国、强国。
  
  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实现自主再创新
  
  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中国高铁坚持以我为主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求得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系列突破,这是再创新也是能否超越的关键。中国高铁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打破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整合全国科技资源,打造出了高铁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
  
  与此相比,这些年,中国机床的不少企业忙于扩张产能,放松了对机床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更少有长期专注于对某项关键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这是中国机床未能进入世界机床制造强国的行列,至今未能由大变强的重要原因。
  
  不断提升素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规模化
  
  中国制造业有一个软肋,就某个单项技术或单个产品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可以毫不逊色,而一旦产业化问题就来了,其品质、稳定性、可靠性等就大打折扣。中国高铁发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克服了中国制造的这一软肋,在引进高铁技术的同时,就派出一批又一批骨干技术人员和技工到国外进行实地学习培训,全面掌握关键技术体系,为高铁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进行高铁领域的基础理论基础技术的研究时,其研究重点与生产一线的切实要求紧密相连,出成果后,就迅速在高铁企业里实现产业化,真正把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中国高铁的成功实践说明,打破这一软肋,根本的是要夯实基础,全面提升企业和行业的素质及能力。不客气地说,前10多年的超速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把中国机床业掏空了,现在急需要慢下来、静下来、沉下来,老老实实打基础,实实在在上水平,把企业做实,把技术做精,把产品做好,把品质做优,经过1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机床业的全面振兴。 (来源:中国机床工具)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6-03-10)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用大数据改进制造业 必须掌握的三大要领
下一篇:绿色制造成“十三五”强国战略任务

京ICP备202409039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609号
® 注册商标 © 2001-2025 北京雨润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52号 邮编:100007 电话:010-84001165 / 84002508 / 84002286 传真:010-64063037
网址:www.bbjja.com 邮箱:yrhzq@163.com QQ :502360568 网站地图     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Valid CSS!

首页 远距离带式输送机 高安全可靠性节能带式输送机 各种“高效托辊” 腔式无接触密封技术 移山填海造田工程 矿山承包交钥匙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