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市场蛮荒无序 零部件清仓面临隐忧 —— 文章正文2015-09-02
不久前,在南方,经国内某主机厂家之手,一夜间100余套川崎K5V200抛向了后市场。这种为40吨以上挖掘机配套的液压泵,全国后市场每年仅能消化三五十台。今天,这个上百的数字,至少要让中国的后市场吃三年。
无奈的是,在当下低迷且混乱的行业生态中,如果有谁率先违背游戏规则,冲破商业底线,处于同样境况的商家或是迫于内部高压,或是迫于外部干扰,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呼啸而至,步其后尘。这一次,是库存清仓,甩货者是国内主机厂商,甩的货是核心元件。蛮荒无序的后市场上,由大大小小国内主机厂家甩出的总成件已接近100万套。
后市场蛮荒无序 零部件清仓面临隐忧
4万亿的经济刺激令彼时的中国土石方机械市场如日中天,为了不受限于外资供应商的供货周期,避免产品供不应求,国内厂家对液压泵、主控阀和柴油机等核心零部件进行了大批量储备。而今面对市场每年以30%的速率持续跌落,经营不善的厂家遭遇整机停产,那么仓库里那些大批量零部件该怎么办?
要变现,要存活,就忍痛“清甩”吧!然而不能明目张胆,堂而皇之,还要悄无声息,暗中进行,不仅要越过代理商的眼睛,还要隐姓埋名地接触后市场渠道。这种“非常规”做法逐级传导,扰乱了市场链条,如黑暗的苔藓蔓延滋长,众看客虽已见怪不怪,但难免再度唏嘘。
说到底,站在悬崖峭壁,任何一种提供生还希望的可能都会被牢牢抓死,不管那是一条坚实的绳索,还是一颗脆弱的枯草。
谁在甩?甩什么?怎么甩?
此次土石方机械零部件“清甩行动”量级之大、范围之广令人瞠目,而更令人咋舌的是,这场行动的始作俑者不是配件生产厂家、配件经销商,也非主机品牌的代理商,而是国内主机厂家这个在供应链上最不可能的一方。明眼人对此心知肚明,而又讳莫如深,然而给人最直接简单的信号是,国内挖掘机、装载机厂家遇到了大麻烦,已经濒临考虑存亡大计的时间节点。
经历了“4万亿”时代的疯狂扩张,又马上进入行业“洗牌”的残酷重组,小型主机厂家首当其冲。当初投机进入,就对违背市场准则的做法驾轻就熟,现在面临倒闭退出,就更不顾颜面清甩起零部件库存。然而并不只有小型主机厂家卷入其中,国内知名的主机厂家也在带头清甩,可以说,挖掘机、装载机行业大大小小的国内主机厂家很多都卷入了这一暗潮。直接原因在于,新机销售滞停导致某型号机器停产下线,二手机维修再制造又不成规模,原备零部件库存需要处理;为了减缓现金流压力,价值相对较高的零部件是能够迅速“变现”的不二之选。
奈何一手造成库存积压?
零部件库存积压不仅源于前端市场的新机需求不足,更源于主机厂家前期产能规划的失衡。相比卡特、小松、日立等外资品牌严谨的产能预算以及与之相应的零配件库存周期,国内主机厂家缺乏市场经验,在经济刺激下盲目膨胀,为抢吃市场成倍增订产量。整机生产计划做大,与之配套的零部件储备同样在做大,与实际市场需求背向而驰,今天难以消化与承受。“国内厂家的生产计划是靠‘拍脑袋’想出来的,是种‘办公室经济’。”诸如此类的言论虽是戏谑讽刺,但其中的“非理性”和“随意性”却是切实存在的。
然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零部件采购环节,进口核心元件受制于海外供应商的供货周期,国内主机厂家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采购进口核心部件,国产品牌要提前18个月下单,现在消化的是去年、前年的订单量,今年的还没来”,一位在后市场江湖行走多年的行家说。
买货者竟然也是受害者
此次甩货相对于零部件售后市场的汪洋大海,虽然只是浪花一朵,但却在激发层层波涛,怕的是,这浪花不会马上消失,甩货难以短期终结。工程机械后市场原本就派系林立,混乱无序,此时主机厂家前来搅局,无疑是在雪上加霜。买货的配件经销商貌似抓住机会尝到了鲜,实则也进退维谷,弊大于利。
首先,甩货对后市场价格体系的侵蚀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很多核心零部件通用,甩卖不仅对自己品牌的后市场造成冲击,还会扰乱其他品牌配件市场的价格。国产挖掘机零部件不同品牌之间通用性很高,核心元件在后市场中也已流通多年,保有量很大。然而销量再大,威力也敌不过主机厂家集中甩货。例如,一台市场价格5万的进口液压泵现在甩货价2万,比国产液压泵还便宜,后市场待售零配件的价格全需随之跳水。
其次,从进货渠道上来看,常规做法已经显得 “不合时宜”了。如果继续从供应商手中进货,价格无优势,成本会很高。据了解,很多配件经销商现在不敢从供应商手中按原定计划进货,因为不知道降价什么时候是个头。高成本进货,跟风低价出手,这种能够预料到的亏损不会有人去做。所以与主机厂家此时“建立联系”,也是配件经销商迫不得已的选择。
堵绝代理商的“后路”
“自己都看不到明天,还顾什么厂商矛盾?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活路都成了绝路。”孙游,一位国内主流品牌代理商高层面对厂家这种做法,表示出了不齿。
主机厂家的自保却成了代理商深重的伤口。据叶京生讲述,通常代理商都会按照主机厂的要求库存大量配件,以保证现货供应率、服务及时性和客户满意度。可主机厂的做法把代理商的很多配件变成了“死库存”,客户买到价格更低的原厂配件,也不再相信代理商,其结果将造成配件市场的严重混乱。
“一旦配件的价格降低,想再恢复原来的价格将会难上加难。混乱的价格让客户失去了对代理商的信任,缺少忠诚客户也必将影响该品牌的市场地位。”叶京生认为,这种做法最严重的后果是扼杀了代理商后市场转型的机会。根据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经验,在市场下滑时期,代理商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将依赖后市场,特别是配件的利润。
是包袱,非机会,代理商难接盘
残酷的是,退一步讲,即使主机厂家交由代理商处理库存零部件,代理商的态度也是模凌两可的。“国产品牌代理商面对后市场,只是一个边角角色。倘若现在让代理商消化零配件,一是没能力,二是没兴趣”,孙游平淡地说。
他的言论揭示了现在国内品牌代理商普遍的窘迫处境。“后市场的边角人物”,这个词意味着,如果站在后市场角度经营,很多国产机代理商与“社会力量”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代理商只能通过主机厂去得到零配件,不能直接面向供应商采购。在技术力量、灵活程度、客户资源上与配件经销商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不是公司多大多小,而是资源完全不对称”,孙游解释道。
而代理商的“没能力“,指的不仅是没有消化零部件库存的能力,还指没有“服务”的能力。“现在所谓的售后服务都在保修期内,说白了就是配几个滤芯,换几个斗齿,搞些易损件。发动机、液压系统都修不了,第一价格高,第二大多没那个水平,其实还是社会专业的维修厂在承担着所谓的后市场。代理商想参与,但是没有这个能力”,他坦诚地说。事实是,主机厂家应该扶持代理商提高核心元件的维修能力,但是需要一个过程。代理商不重视技术,有些维修水平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得不到发展,就出去做了“背包客”。慢慢就演变成主机厂家做拼装,代理商做保养的局面,后市场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
外资品牌却能独善其身
在整个事件中,外资主机厂家都在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处于同样糟糕的市场环境,他们却没有面临严重的零部件库存压力,这不仅源于科学而周密的前期产能规划,还因为从源头上,外资品牌就通过科技和制度手段双管齐下,做到了对零部件采购与流通渠道的严格把控。与国内主机厂家最大的区别是,外资品牌在核心元件上并不受制于人,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科技角度看,外资品牌掌握着核心元件的核心技术与加工工艺,保证零部件体系的完善,免遭后市场价格体系冲击。外资主机厂家会定期对产品进行更迭和技术更新,达到配置和性能优化,并要求OEM配件供应商按产品批次变更尺寸、编号,调整供应量,这是副厂件企业无法预估仿制的。另外,外资主机厂家拥有自身强大的研发体系,以卡特彼勒为例,大部分的零配件都由卡特彼勒自己的工厂或合资的工厂生产和供应,与之协作的供应商会按其定制化要求进行专项生产。
国内主机厂家恐怕短期内无法学习复制外资品牌的成熟体制,“清甩”依旧在暗夜里进行着,大家各抛各的,深加隐晦而又心照不宣。甩货无人接盘,无人兜底,也许直到洗牌完毕,换个“世界”为止。回头思索,谁会在这场风波中真正得利呢?那位神秘的知情人士玩笑般地说:“可能是挖掘机老板,但是开工量不足,机器不坏,买回去囤着也没用。”这便是最大的悲哀。(本文转载自《近日工程机械》)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5-09-02)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中国制造助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崛起
下一篇:经济日报:中国制造仍具竞争优势 有潜力有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