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引领创新驱动:济宁高新区以新引领新常态 —— 文章正文2016-04-27
国家高新区是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引擎。进入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积极作为,努力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断培育新动力,创造新亮点,通过出台28条惠企新政,实施“两金”暖企行动、“共生计划”等,促进企业释放发展活力;通过开展信息产业突破年活动,再赢两个世界500强IT领军企业落户,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惠企助企 共生共存
企业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基石,是承载生产力的主体。经济寒冬时期努力保住企业就是留下火种,回升时期就能实现更大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济宁高新区今年围绕聚焦“释放生产力、蓄势新动能、服务更高效、社会真满意”四大主题主线,相继出台了28条惠企新政,设立2至3亿元过桥资金、启动助推企业产业提升计划、打造“高新制造”品牌,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助推产业升级。针对企业融资难题,启动了“两金行动”,搭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通道和平台。其中金水行动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计提等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股权基金;金暖行动是通过国有公司为产业发展注资,释放企业流动资金。大力实施“共生计划”和“吟龙计划”,对36家企业落实了合同化管理,一对一量化支持,促进了优势骨干企业稳定增长。高度重视并积极化解企业资金链和担保圈风险,用好惠新1号基金和企业发展融资合作联盟,搭建了投融资服务平台,帮助30多家企业化解了资金难题。实施“待办手续大起底”行动,建立健全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开通企业服务直报平台,解决企业手续不全的问题。一季度,全区营业总收入增长10.8%,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经济运行呈现平开稳走向好态势,主要指标实现首季开门好。其中经济周期变化的风向标——工程机械产业止跌回升,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呈现回暖预兆。
突破重大项目 加快转型升级
3月31日,自主安全高性能服务器生产线在济宁高新区英特力工业园建成,首批产品成功下线并交付用户,标志着我国自主安全高性能服务器在该区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4月11日,华为济宁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落户济宁高新区,该项目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山东乃至淮海区域发展数据经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关键性支撑项目,满足山东及周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更多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备份、软件开发应用和服务外包等信息类产业进驻。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济宁高新区牢固树立产业的观点和角度抓发展,完善了“八位一体”产业组织模式,特别是抓住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机遇,持续放大惠普、甲骨文、软通动力等大项目带动效应,成功引进了华为、IBM 两个世界500强企业,信息产业多龙头、多核心基础初具形态。持续开展大项目攻坚行动,挖掘机履带总成、富美达玻纤新材料等4个项目开工建设,红星欧洛丽雅、莱尼二期等9个项目即将落地,通佳伺服节能注塑机、中煤操车矿机等10余个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大力实施信息产业突破年活动,携手30多所高校组建了信息产业职教集团,惠普产业基地11万平方米主体封顶。同时,完成了“产业地图”编制,启动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13个专业园区规划建设,“一区多园”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项目建设始终是高新区发展的生命线。为做实服务产业新主体,高新区成立了12个产业处,为产业发展提供专门的指导、专业的推进建立健全了一个产业、一个主体、一套专案的工作机制,全面构建规划、政策、招商、园区、平台、协会、展会、服务“八位一体”产业组织模式,形成研究产业、策划项目、对接客商、跟踪落实、全程服务的产业推进机制。
鼓励创新 动力更足
济宁高新区高度重视源头性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努力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营造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和服务环境。在平台建设中,他们注重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方面依托企业,建设生产力研发、促进的工程技术平台、创新研发平台,另一方面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建设技术研发类的平台。按照“有团队、有人员、有实体、有经营”的思路,今年调整平台运营模式,17个行业公共技术平台陆续面向社会运营,全面提供应用研究、中试孵化、检验检测、技术交易、专业咨询等增值服务。健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启动了软件测试、新材料新技术研究等领域支持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3个项目通过省级计量资质认证。推进科技创业孵化器链条建设,新增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众创空间3家,创客中心、创客驾到等开放式众创空间投入运营,创业大学培训创客千余人次,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创客、创意、创投五联动格局。企业创新能力、发明能力不断增强,山东科大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区四个项目入选2015年度济宁市发明奖,菱花集团总经理作为全市唯一人选入选个人最高奖。来源: 东方圣城网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6-04-27)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今年第一季度 泉州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71家
下一篇:“佛山制造”托起城市发展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