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以三大产业为重点 加快产业创新升级发展 —— 文章正文2016-09-23
科技创新是扬州经济转型的主引擎、城市发展的主动力。近年来,扬州全面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名城扬州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引擎。
“十二五”以来,扬州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省首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连续第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市”称号,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
全市高新产值从2010年的2224亿元增至2015年的4032.3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0年的174家增至今年的640家。今年上半年,扬州20个项目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位列全省第二,连续4年居全省前三位;339项产品入围今年首批省高新技术产品名单,高居全省第二。
“十二五”,是扬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5年,是创新照耀扬州前行的5年。科技创新,已成为扬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名城的强力引擎,正源源不断释放出新活力。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对接“十三五”,引领“新常态”,新征程吹响新的冲锋号。
2016年7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就深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进行部署。8月1日下午,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贯彻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市委书记谢正义强调,科技创新要干在实处,保持定力、锲而不舍,闷头奋斗若干年,形成特色、争进前列。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创新”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从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产业基础、对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拉动性、产业发展的稳定性等多个维度,在扬州现有基本产业中选择和确定几个重点发展的创新型产业,构建起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建设新兴软件名城,软件产业爆发式增长
今夏这场招生季,迁址扬州办学第五个年头的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再创历史最好招生成绩:与省内其他同类院校相比,文科投档分309分,全省排名比2015年提升4位;理科最低304分,在全省排名第8位,也比2015年提升4位。
而就在前不久,通达学院迁址扬州办学后的首届本科生顺利毕业,一次性就业率达91.3%。“一头是招生火热,另一头是就业喜人,这不仅证明通达学院选择在扬州办学的决策完全正确,同时也有力证明扬州软件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学生在实习、就业等方面提供了良好平台。”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刘陈欣喜地说。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古城扬州因软件与互联网产业的强势崛起,演绎新兴产业时代风采,诠释“宜居、宜业、宜创”城市内涵,重塑“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全新城市形象。
过去五年,全市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保持了近50%的高速增长,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80.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00亿元,累计认定的软件企业数、登记的软件产品数分别是此前十年的4倍和3倍。今年上半年,全市软件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380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信息服务业300亿元、软件业55亿元、通信传输业25亿元。
全球互联网领导者谷歌、微软,国内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腾讯,以及京东、华为、中兴等一批互联网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扬州。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进驻企业600多家并创成江苏首个互联网产业基地,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江苏省大数据特色产业园。
成绩背后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更是发展路径的创新。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是最适合扬州发展的产业之一。未来五年,扬州要采取最专业、最优惠、最坚决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打造新兴‘软件名城’。”2010年9月4日,时任市长谢正义首次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定义为扬州城第一优先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此,打造“软件名城”成为这座城市标志性口号,扬州全面跨入城市软件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
一鼓作气、全力攻坚,一个更加宏大的蓝图呼之欲出。翻开过去一年扬州经济发展,“互联网+”堪称一个最流行热词,全市互联网产业发展实现了大突破、新跨越。
大型系统集成平台落地生根。中电28所“装备试验场”项目总投资30亿元,是扬州在系统集成领域的第一个大项目,致力打造为全国知名的集电子信息系统研发、野外试验和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提升。“云计算中心”是互联网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总投资14亿元“中国·扬州云计算中心”历时短短6个月,一期工程1000个机柜建成投运,金山、爱奇艺、网宿等6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相继开机运营。今年,华为华东地区首家大数据中心落户扬州。未来,扬州有望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中心。
省级创新创业载体开花结果。“北大创业训练营江苏基地”是北大校友会在长三角地区首家创训基地,去年“4·18”签署共建,今年1月7日正式揭牌启用,将对扬州成为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中心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信息产业转型成功突围。所谓互联网内容产业,即互联网与报纸、书籍、杂志、电视、影像、电子游戏等内容产业的深度融合,其主导就是互联网视听传媒业。去年,市政府已与上海市网络视听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家网络视听产业园“上海(扬州)网络视听产业园”,促进网络视听内容制作、发行、数据服务等产业集群集聚扬州。
好消息接踵而至。日前,全球领先的、全方位IT服务及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软通动力来扬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扬州产业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市经信委副主任李厚林告诉记者,首期将有2000名软件人才来扬。
2016年8月1日,市委常委会学习贯彻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市委书记谢正义发出新的动员令,“要把软件和互联网产业作为第一优先鼓励发展的创新型产业,作为主城区科技创新的主标志,点点滴滴、锲而不舍,通过几年努力,打造新兴的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名城。”
第一产业,第一贡献。学习波士顿、班加罗尔,建设新兴软件名城,扬州的步伐从未停止。未来,追赶的足音更加铿锵。
智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主力军”
2016年7月14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地铁项目签约仪式在江都恒远集团成功举行,恒远集团等四方组成的联合体与阿拉木图地铁运营公司签订协议EPC总承包阿拉木图地铁项目。
作为扬州机械装备产业重点企业,恒远集团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先后在蒙古、俄罗斯、坦桑尼亚等国家承接多个工程。本次地铁项目的成功签约,标志着扬州制造在国际化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先有高端化,才有国际化。“十二五”以来,扬州将机械、汽车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基本产业,将船舶确定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不断推进做大总量规模、增强比较优势,构筑成扬州装备制造业三大千亿级集群。
盘点扬州装备制造,2015年表现格外抢眼:
扬力集团连续6年入围中国机械工业百强。宝胜股份入选“2015年中国线缆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牧羊集团荣获“2015年度中国畜牧饲料行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大型饲料加工装备与成套系统的研发及规模化、国际化应用”项目斩获“2015年度中轻联科技进步一等奖”。迈安德荣获“中国调味品行业二十年机械10强。晨化新材料荣登《福布斯》中文版“2015福布斯中国非上市潜力企业100强”。金方圆、亚威、扬力、扬锻,集体荣登“2015年度中国机床工具行业30强”排行榜。海沃机械阿尔法液压系统荣获“2016年度中国卡车用户最信赖油缸”大奖。诚德钢管参与的“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创新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扬州中科半导体开发的“低热阻高光效蓝宝石基GaNLED材料及芯片技术”获得2014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扬州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上零的突破。
承载着一项项创新硕果,扬州装备制造业发出越来越炫目的光彩。
数控成形机床全国市场占有率25%;饲料机械产量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自卸车液压系统产量占全国30%、全球20%;造船生产能力达1200万载重吨,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首台(套)自主研发重大装备,今年有18项获省经信委认定,认定数创历史新高,居全省前列。扬州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扬州汽车及零部件、扬州智能电网、高邮特种电缆、邗江硫资源利用装备、江都建材机械装备,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基地。
从一项项技术创新,到一个个龙头企业,再到一片片产业基地,扬州装备制造业不仅成为扬州经济规模总量的“压舱石”,更是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典型的制造史。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电气时代,直至今日智能制造时代,机器人、3D打印、智能终端、智能成套装备等正在成为从“制造”走向“智造”的最大主战场。
融入智能,迈向高端,扬州高端“高”在何处?
“今年扬州获批的20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有11项来自智能装备领域,扬力开发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乘用车覆盖件智能化柔性全自动无人化冲压生产线,亚威机床金属板材智能柔性加工生产线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充分体现出扬州以机械装备为主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加速提升,智能化转型趋势明显。”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对照《中国制造2025》重点规划发展的十大领域,结合扬州装备制造业现状,近日,一份“中国制造2025扬州版”建议正在有关部门酝酿中。在这份建议中,扬州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定位于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新型粮食机械、特种电线电缆和智能电气、工业机器人、高技术船舶、新型工程机械和环保装备、高端智能装备电子元器件及组件等制造领域,它们将共同肩负起扬州制造“由传统向智能、由低端向高端、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神圣的转型使命。
瞄准高端,一系列重大项目相继启动,推动扬州智造迈上新台阶。
今年6月,总投资10亿元的江苏金阳光新能源锂电池生产线项目开工建设,年产15亿瓦时锂电池,可为3万台纯电动汽车提供整套动力电池总成,为扬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新的活力。7月,中航宝胜50亿元海底电缆项目通过开工认定。由此,扬州将形成全系列中高压海底电缆研制能力,有望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底电缆产业基地,积极拓展海洋经济。
定标智能,一整套自主创新培育更多新型增长点。今年4月,国家标准《机器人用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工作组落户扬州,标志着扬州民企联合传动领衔起草机器人减速器“国标”,攻克我国机器人发展这一关键瓶颈。7月6日,扬州永道无线射频投资1亿美元的新厂房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投产,每月自主研发的芯片产能增至1.5亿枚,跃居全球规模最大的无线射频标签生产厂家。
坚持创新驱动,抢抓工业制造2025,以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助推着扬州经济转型发展,扬州制造将再创新的辉煌。
农业技术创新带动强农富民
玉米,除了加工成玉米粉当作粗粮,还能做别的吗?在宝应县氾水镇工业园区,由江苏三宝药业总投资5亿元兴建的“玉米提取氨基酸及衍生产品加工”项目,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在三宝药业生产车间,浸泡后的玉米浆浓缩后,经过一套饲料生产工艺与玉米纤维、胚芽粕混合加工成高蛋白饲料;从玉米提取的淀粉再生产葡萄糖,用葡萄糖生产谷氨酸和赖氨酸;用谷氨酸和赖氨酸废液提取生产菌体蛋白作饲料反哺农业,用提取蛋白后的高浓度废水生产复合肥供农业生产使用……
如此一来,深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全部成了下道工序的原材料,原料总利用率高达99%以上。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仅废物利用一项即可增加效益上千万元。
“蕴藏高科技的农业项目,也许投资体量不如工业项目那么大,但其带动强农富民的功能一点也不弱。”市农委主任王正年说。
这就是扬州农业重大项目的魅力,通过大投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打开农产品产业链上下游市场,延续了数千年的农业发展方式正悄然发生着一场大变革。
从2012年开始,扬州以投资1亿元或1000万美元为标准,每年各县(市区)确保一批农业重大项目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农业重大项目95个,是“十一五”的31倍;新竣工投产农业重大项目85个,是“十一五”的42.5倍。据市农委初步统计,今年1—7月,全市新开工农业重大项目29个,新竣工、新投产农业重大项目20个,有望在8月底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成就来之不易,目标催人奋进。
去年底,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成功通过科技部认定。扬州生态农业创新驱动开启了大思路、大智慧,拥有了大格局、大手笔。
以打造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园为目标,江苏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进行布局。其中“核心区”主要涉及高邮市卸甲镇、城南经济新区;“示范区”主要由宝应优质稻麦种植示范区、高邮湖特色水禽养殖示范区、江都花卉苗木栽培示范区和广陵食品科技园等4个部分组成;“辐射区”涵盖扬州市全境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展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观光休闲等产业。
根据《江苏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2016-2018)》,到2018年,园区核心区与示范区建设投入3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2%以上,新增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0家以上,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0项以上,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以上。
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协同推进“科教+产业+金融”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入园孵化、转化,引领扬州现代农业发展,争做全省现代农业的排头兵。来源:中国扬州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6-09-23)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扬州以“五个一”为重点抓手 推动省市共建特色产业发展
下一篇:首届“江苏智造”创新大赛即将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