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激活转型发展动能 —— 文章正文2016-12-02
近年来,银川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人才强区”战略部署,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产业转型升级主阵地,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双调双转”(以知识结构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思维方式的转变带动发展方式的转变),打造“四群一链”(发展壮大产业群、投资群、金融群、人才群,构建全产业链),走创新驱动与人才驱动并行之路,呈现出人才总量快速增长、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贡献日益凸显的良好态势。
2016年,全市引进创新团队68个、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1600余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8人,专利申请量占全区75%;
先后争取自治区人才及外专项目资金1800余万元,实施银川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引进培养、百名医务人才梯次培养等人才项目26个;
安排市本级人才资金近1000万元,实施银川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人才基地建设等项目42个;
引育纺织专家史家强、教育专家陈玉琨、葡萄酒行业专家李德美等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710人。
启动“千人计划银川行”“塞上骄子回乡行”等域外引才活动,与31名“千人计划”专家达成意向合作项目20个;
首届“大学生创意创新在银川”活动吸引全国28个省区近2600个智慧城市、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项目同台竞技;
中国(银川)智能工厂高峰论坛,吸引艾默生、西门子中国等世界500强企业参会;
成功举办2016全球(银川)TMF智慧城市峰会,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120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商智慧产业发展,打响“智慧银川”品牌。
大力聚才引才育才
深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人才工作格局,瞄准国际引进高端人才,在欧洲、北美洲成立银川人才引进联络站,定期对接人才需求。依托CMEC丝路国际合作产业园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外国专家100余名。引导本土企业在美国、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异地技术研发团队,实现人才和智力柔性引进。
搭建平台集聚紧缺人才。组建和引进银川国际人才交流促进会、塞上骄子银川联合会等八个人才服务平台,持续开展项目洽谈、技术对接、人才沙龙等活动,推动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孵化、教育培训。筹建创业大学,开办“创客空间”,发展创业基地,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校地企联动厚植人才土壤。做大做强宁蒙陕甘毗邻地区校企对接会等平台,推动40余所高校与100家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合作。首次承办人社部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银川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集聚区效应不断扩大。
用好用活用足人才
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
立足“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语境下的新技术、新需求、新规则,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探索“人才+项目+平台”人才工作模式,实现“反梯度”战略与“人才驱动”战略的无缝对接。
以项目引育人才。围绕银川重点产业发展,以人才项目常态化管理为抓手,壮大人才队伍,开发人才资源。
用人才助推产业。引进中兴(银川)智慧城市研究院等团队,破解技术和运营难题,打破“信息孤岛”,智慧银川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典范。紧盯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高端装备制造业,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被工信部认定为“装备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以节会汇聚人才。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营造开放、规范、有序的人才市场环境,不断释放人才红利,激发“创新供给侧”潜力。
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一张表单”审批、“同城通办”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编制使用等政策“红利”作用逐步显现。
资金支持力度空前。每年安排2亿元科技创新发展投资基金,市财政每年至少列支1000万元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设立21支总规模380多亿元的产业基金,全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和创业项目。去年以来,银川市本级财政专项用于人才引进、人才项目、人才奖励等方面资金超过5000万元,撬动全社会人才资金投入2亿元。
服务保障不断优化。以人才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为内核,实施“银川人才云”平台建设项目,搭建“一云一库三平台”。建设银川人才服务大厅,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提供出入境、落户、住房、金融、疗养等21项个性化“一站式”服务。启动300套高端人才公寓项目,全面落实外国专家服务保障,着力打造“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的人才发展环境。 来源: 银川晚报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6-12-02)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制造强省:湖南确定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
下一篇:2018年河南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将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