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智能制造”建议 —— 文章正文2017-01-16
随着以“机器换人”为典型的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东莞的智能制造产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2014-2016年,市政府每年设立2亿元“机器换人”扶持资金,推动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从而掀起了智能装备应用热潮。在今年两会上,智能制造再次成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智能制造产业的高端环节和要素供给不足
市人大代表、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表示,2014年以来,我市“机器换人”申报项目达1594个,拉动综合投资约253亿元;智能装备产业初具规模并迅速壮大,全市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达400多家。但是总体而言,我市智能制造产业的高端环节和要素供给仍然不足,各类智能制造企业虽已壮大集聚,但拥有较强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偏少,各类政策虽已被广泛认知,但扶持方式仍较为单一,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单兵突破突出,但系统合力缺乏,构建一个良性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势在必行。
市政协委员蒋淑军说,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东莞智能制造发展的瓶颈,它制约着智能产业的发展,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关键是东莞缺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师资。东莞要保持智能制造发展的优势和强大后劲,就必须解决这个领域的人才问题;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师资的问题;要解决师资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师资培养的资源、路径以及土壤的问题。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
为推动智能制造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叶葆华通过一系列专题调研,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创新要素配置,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的政策建议。
叶葆华提出,要构建智能制造的全生态链发展体系,强化智能制造生态链的综合扶持。建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创新要素配置,按照“切合新需求、配置新要素、形成新供给、实现新平衡”的具体方针,优化供给结构,强化需求导向,加快形成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的发展闭环。
其中,在需求端,坚持“以用为先”,切合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新需求,大力实施普惠性产业政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强力度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改造提升东莞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强劲的需求性增长动力,夯实智能制造的应用基础。
在要素端,强化公共政策资源支撑,大力实施精准性扶持政策,围绕企业的不同智能化改造需求,靶向配置产、学、研、政、金、介等新要素新资源,在生态链中打通合作通道,构建供需链接。
在供给端,坚持“以需引供”,依托我市庞大的智能制造应用需求,大力引进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装备制造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加大综合服务商扶持力度,支持其为我市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专业诊断和系统方案,加快推动智能制造高端资源在莞加速集聚和植根发展,全力形成“需求引导新要素、要素形成新供给、供给培育新领域”的生态循环。
智能制造是系统性工程,建议强化全方位政策扶持,把握生态链各环节、各主体的发展需求,综合配置技术、人才、教育、金融、土地、市场推广、公共服务等扶持政策。在技术方面,重点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智能制造产业化行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一批智能制造前沿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在金融方面,探索利用融资租赁、产业并购基金、知识产权抵押、企业债等金融新模式,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更有效的资金支持。在土地方面,统筹全市新增土地指标保障重大智能制造项目的用地需求,并探索利用提高土地容积率、实施土地“先租后让”等方式,推动制造企业实现“零地”和“原地”智造发展。在市场推广方面,加强对重点智能装备制造商及系统集成服务商的扶持,加快培育莞产机器人智能装备品牌,壮大本土智造力量。在公共服务方面,成立一批智能制造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及质量检测机构,强化服务资源支撑。
完善智能制造生态链的培育路径
叶葆华建议,按照 “试点突破、全局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全市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的先行先试作用,由点带面推动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选取一批试点企业,率先推进其在智能制造集成应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系统服务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再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同类型企业实施智能化生产模式,进而形成全行业的标准体系,带动全市智能制造发展的根本性突破。
另一方面,在“倍增计划”中探索政策创新,成熟一批推广一批。比如,探索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的梯度扶持,按照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以国产装备、国产系统应用为特点”的智能制造示范等三个层次,实施分类培育,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发展需求。再如,探索建立智能化改造项目的资助共享机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服务项目被认定为智能制造相关应用项目的,在相应的项目财政资助总额中,对其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扶持,切实以政策创新推动双赢发展。最后,加快推进试点政策普惠化,总结实施经验,找准共性需求,迅速形成适用全市的智能制造扶持政策,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政策保障。
透过师资培养来解决智能制造人才短缺
蒋淑军认为,完善及落实人才政策,透过师资培养打造东莞特色的智造人才培育新模式。东莞历年非常重视人才建设工作,每年投入10亿元实施“人才东莞”战略。在《东莞制造2025》中,人才也是实现“东莞智造”的核心因素之一,“切实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也被写入规划。东莞在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搭建人才创业与服务平台,吸引高端研发型人才聚集的同时,还必须结合东莞未来发展战略,单独制定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师资培养政策,透过师资培养打造东莞特色的智造人才培育新模式。
蒋淑军提出,可以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培养和输送师资,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鼓励和引进东莞之外的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师资培训资源。
东莞本土一方面缺乏像广州数控、巨轮智能、新松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更缺乏像广州市广数职业培训学院这样的企业内部职业培训学院,单靠自身摸索周期长、成本高。政府应创造机会把类似这样的资源对接和引进到东莞来,并促成其与本土企业的合作,快速为东莞服务。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7-01-16)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印发 “两步走”完成十大重点任务
下一篇:喜迎安徽省两会:安徽制造,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