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中国 English,United StatesEnglish UKUK FranceFrance DeutschlandDeutschland

“智能制造”,必须根植智力高地 —— 文章正文2016-09-09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工业4.0时代正阔步走来,新兴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拉开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序幕。拥抱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需要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而在企业必须做好的各项功课中,打造一支与智能制造时代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是制胜的关键。2日-3日,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培训》杂志主办的“2016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上,专家与制造业人才发展专业人士形成如上共识。

  “智造”强国亟需技术支撑

  “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对外技术依存度却超过50%。”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直言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这个痛点。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已“五分天下有其一”,工业制成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去年出口占全球比重13.8%,创近50年全球最高;另一方面,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也十分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不足,尚未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形势严峻,即使是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未能幸免。“你能想得到吗,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不是原油,而是80%都依赖进口的芯片。”

  中国制造无疑正处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此时恰逢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中高端制造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双向挤压”。刘文强表示,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蓝图,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将用时30年,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谓形势所迫、担子不轻。“达成战略规划目标,需要积极构建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体系,除了组织和政策保障外,人才是关键,这意味着要形成一支由优秀企业家、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者构成的人才队伍,为中国智造提供智力支撑。”

  警惕“人才洼地”成“转型陷阱”

  让中国制造多少有点“英雄气短”的是,现实人才队伍状况不尽理想,瓶颈制约影响明显。

  “智能制造并不等于机器换人。”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认为,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自身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其催生的新产业生态更是需要大量合适劳动力。因此,如果不能形成智能人才支撑,企业可能跌入转型陷阱:有智能工厂,却没有人操作。他坦言,现在招聘、培养技术工人确有难处。普通企业的技术工人,工作两三年后月工资大多三五千元,凭这个收入水平在沿海大城市生活压力不小。作为一家100%本土员工、 100%中国人管理的最本土化的德资企业,菲尼克斯明年将在江宁开发区建设的新基地,规划了员工宿舍以减少员工留在城市的成本,而德国本土企业无此先例。 “当前,智能制造人才是稀缺的,菲尼克斯要完成凤凰涅槃的转型,就必须和人才形成协同支撑。”

  青岛红领集团是传统服装企业,但现在更具互联网企业的属性,其通过互联网提供量身定制服务,不仅销售额逆势快增,而且创造了产品零库存的业内奇迹。副总裁李金柱表示,“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复合型的要求更高,但企业普遍面临的窘境是,目前院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和企业实际要求严重脱节,许多新业态已风生水起,但院校却压根没有相关专业。

  刘文强用阳光印网创始人CEO张红梅举例说明了复合型人才的难得——先后在印刷业、投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在积累了丰富经验之后才创办了中国最大的网络印刷平台。

  “不拘一格”培养高技能人才

  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该怎么培养?怎么使用?企业该如何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价值?论坛上,许多知名企业分享了各自以创新人才培养引领智能制造的经验。

  据顾建党介绍,菲尼克斯电气将德国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即通过职业教育学校等机构与企业联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理论与操作兼备的技能型人才。不仅与高校建立智能教育联盟,在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工业4.0实验室,而且,迄今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德职业技术交流大会。

  今年里约奥运会场馆建设所用的工程机械中,徐工集团提供的产品数量占比过半。能取得如此佳绩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自然也“不落俗套”。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蒋磊表示,目前国内多数人力资源管理所采用的模块划分割裂了人力资源的整体协同性,徐工构建的以客户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突破了组织边界,让员工直接面向用户,企业更加关注能力成果而非员工人身归属。

  米其林大中华区学习与发展总监安晓宏带来了这家跨国企业的“带教制”经验,即动手能力的传带帮教,“师傅先做一遍,师傅跟徒弟一起做一遍,然后师傅看徒弟做一遍”。来源: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  来源:  时间:2016-09-09)
Keywords(关键词): 长距离皮带托辊传输机

上一篇: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仍存 四方面入手攻破难关
下一篇:机械设备行业周报:高端装备技术做基石,液压行业恒立打头阵

京ICP备202409039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609号
® 注册商标 © 2001-2025 北京雨润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52号 邮编:100007 电话:010-84001165 / 84002508 / 84002286 传真:010-64063037
网址:www.bbjja.com 邮箱:yrhzq@163.com QQ :502360568 网站地图     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Valid CSS!

首页 远距离带式输送机 高安全可靠性节能带式输送机 各种“高效托辊” 腔式无接触密封技术 移山填海造田工程 矿山承包交钥匙工程